从理论到控制室 —— 模块化 + AI 的工业培训。

TechnicalUniversity.org 通过短小可复用的模块、云端仿真环境和上下文感知的 AI 助手, 帮助工程师、技术人员、操作员和学生掌握 Siemens 以及多厂牌工业自动化系统。

使用 Technical University 模块和仿真进行学习的工程师

为什么仅靠 OEM 官方培训已经不够

问题

只关注软件界面,而忽略现场现实

传统 OEM 课程通常教你“点哪个按钮”, 却很少讲这些设置在真实装置上会带来什么后果, 以及 PCS 7、PROFINET、WinCC 与网络之间如何协同工作。

问题

缺乏持续练习的环境

上完 3 天课之后,大多数工程师回到现场后, 已经没有安全的实验环境去反复练习,也难以保持技能的熟练度。

问题

软件不断升级,课程却停滞不前

工业软件和系统架构几乎每年都在更新, 但很多 PPT 式的课程却多年不变。

Technical University 带来的额外价值

模块化课程

短小且易检索的学习单元

每一个 TU 模块都是 5–15 分钟、聚焦单一成果的独立单元, 比如:诊断 PROFINET 故障完成 PCS 7 H 冗余系统的投运搭建 WinCC 面板 / faceplate 等。

云端实验室

随时可用的练习环境

付费学员与企业团队可以访问 TU 托管的虚拟机, 其中预装 Siemens 试用版软件,可反复执行同一实验或搭建新的架构。

AI + e-Pal Copilot

在每个模块内部获得解答

学员可以在具体课程中向 e-Pal Copilot 提问, 无论是 PCS 7 功能块、故障诊断、网络设计还是迁移步骤, 都能获得基于 TU 内容的上下文解答。

AI 在整个 TU 学习旅程中的作用

培训前

自适应学习路径

AI 会分析学员的角色和经验, 推荐个性化起点:先学 PCS 7,还是 PROFINET 诊断,又或是 WinCC, 确保每个人从合适的深度开始。

培训中

模块内助手与实时提示

在 TU 仿真环境中操作时,AI 助手可以分析配置快照, 提出修改建议,并解释某个块、报警或网络段为何出现当前行为。

培训后

持续更新与复训提醒

当供应商发布新版本或最佳实践时, TU 会更新相关模块,AI 会通知曾修读该课程的学员, 无需重新报名整个培训即可保持最新。

TU 被设计为一个持续循环的学习系统:工程师、技术员和学生不只是“上完一门课”, 而是持续连接到新的模块、更新后的实验以及 AI 辅导,让技能始终适用于真实项目。

为什么选择 TU,而不是传统课堂培训?

问题 → 解决方案 → 收益

从“按键操作”到真正的工程能力

问题: 很多课程重点是“按哪个按钮”, 却没讲清楚这些设置在实际工艺中的影响。

TU 方案: 基于真实场景的模块, 在完整的虚拟机中进行配置、仿真和验证。

收益: 既理解 怎么做,也明白 为什么这样做, 能更好地设计、诊断并向现场和管理层解释决策。

实践与自适应

按需反复练习,而不是一次性的课堂

问题: 传统实验只在课堂中提供一次机会, 后续项目中无法重新操作和练习。

TU 方案: TU 托管的虚拟机支持限时访问、快照恢复和引导式练习, 学员可以在任何需要时重新练习。

收益: 多年保持熟练度,团队随时准备应对升级、迁移和审计。

AI 驱动

AI Copilot + 模块化微课程

问题: 冗长的 PPT 与静态 PDF 很难真正被吸收。

TU 方案: 5–10 分钟的微课模块, 配合 e-Pal Copilot 的上下文问答,以及基于角色与水平的自适应路径。

收益: 学习更快、参与度更高,AI 助手聚焦于学员所面对的真实装置问题。

TU 如何补充 Siemens 等厂商的官方培训

TU 并不取代官方认证,而是通过项目、虚拟机和版本可追踪模板, 将其升级为真正的 应用型 mastery

超越“只讲菜单操作”的培训

问题: 课程展示菜单路径,却不展示真实故障与工艺风险。

TU 方案: 围绕实际故障、网络中断、版本冲突等情景设计模块。

收益: 工程师不仅会“通过考试”,更能应对启动、停机与审计。

打通整个自动化生态

问题: DCS、PLC、HMI、网络、驱动和仪表往往各自孤立培训。

TU 方案: “系统视角”课程展示架构、数据流、冗余和 OT/IT 融合。

收益: 设计更合理、排障更迅速,因为大家都理解系统整体结构。

告别版本与模板混乱

问题: 过期模板和混合软件版本带来隐藏风险。

TU 方案: 版本控制的示例工程、迁移实验, 以及对主要版本差异进行讲解的课程。

收益: 更安全的迁移、更标准化的工程实践。

不再“一刀切”

问题: 同一课程同时面对新入职技术员和资深工程师。

TU 方案: 按角色(学生、技术员、工程师、管理者)划分学习路径, 配合测评与 AI 推荐。

收益: 每个人都能聚焦于自己的真实能力短板,而不是被动听“通用内容”。

将培训与现场绩效连接

问题: 大部分培训只停留在“已完成课程”, 很少能量化对装置 KPI 的影响。

TU 方案: 企业级数据看板,将培训记录、实验结果和项目绩效关联起来。

收益: 工厂与管理层能看到学习如何减少停机、缩短调试周期。

社区,而非孤立学习者

问题: 知识分散在论坛、聊天记录和私人笔记中。

TU 方案: 由 TU 维护的学习社区,模块关联讨论区, 带有讲师 AMA 和共享模板。

收益: 学员会不断回到学院,继续学习、分享与指导他人。

让团队始终保持“热身状态”

持续刷新,而不是一次性课程

与其只送工程师上一门课然后期待他们永远记住, 不如给他们持续访问 TU 模块、仿真和 AI 支持的权限。

为迁移和新版本做好准备

当新的软件版本或实践方式出现时,TU 会更新实验与模板, 让团队在真实装置改造前,就能在虚拟环境中反复演练。